澳門大學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教授袁振的研究團隊在外語學習和雙語加工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揭示了母語和外語詞匯學習的相似和不同,為詞匯學習和教學提供啟示。成果獲學習科學、腦科學和語言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刊登。

詞匯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大腦中的「心理詞典」用來儲存我們學到的詞語。構詞法作為「心理詞典」的重要組成部分,卻未受到足夠的研究重視。同時,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來看,中文和印歐語言在構詞規則上有顯著的區別,但是中文構詞規則的神經表徵以及跨語言詞匯學習的神經機製尚不明確。

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相對於語義加工而言,中文複合詞構詞法加工的時間進程相對較晚,並且左半球的前額皮層發揮著重要作用。最近的一項研究通過腦電圖(EEG)和功能性近紅外光學成像(fNIRS)聯合采集的技術手段探究中英成人雙語者構詞法加工的神經表徵,結果表明:盡管構詞加工和語義加工在左半球的前額和顳區分離,母語中文比第二語言英文的構詞加工在左半球的前額誘發了更強的激活。母語和外語既共享早期自動化的亞詞匯層面的結構啟動效應,也共享晚期詞匯層面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機制。研究結果支持雙語的聯合競爭模型,雙語者能夠將母語的認知神經資源遷移到外語的學習和使用中。研究成果發表於腦科學和學習科學的著名期刊Cortex和npj Science of Learning.

圖 1: 中文母語者在閱讀中文真詞、假詞和非詞時的頭皮電位變化。

圖 2: 中英雙語者在構詞法和語義加工中的大腦激活

團隊的另一項研究討論外國留學生學習中文的詞匯表徵單位,發現隨著第二語言水平的提高,學習者會越來越傾向於對整詞的依賴。研究結果對深化中文心理詞典的認識以及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詞匯教學有重要的啟示。該成果發表於雙語教育研究的頂級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此外,團隊還主導了一項澳門學生葡語學習的追蹤研究,記錄葡語學習者在一年內學習動機、語言水平、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以期找到葡語學習流利度的神經標記物。

外語學習和雙語加工研究均由袁振主導,澳大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和人文學院博士畢業生高飛(現為復旦大學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相關課題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048/2021/AGJ和0020/2019/AMJ)、澳門教育基金(檔案編號:CP-UMAC-2020-01)和澳門大學(檔案編號:MYRG2020-00067-FHS和MYRG2019-00082-FHS)聯合資助。雙語加工研究的全文在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9-023-00184-9

其他相關研究: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3670050.2021.1913984?journalCode=rbeb2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0945222001642?via%3Dihub